学个绝活“痧”出暑气,一身轻松

2025-08-11 15:19:08 杭州网

前些天,一位小伙在湖南游玩时忽然中暑晕倒,同在旅游中的浙江大哥果断出手“揪痧”,在热心群众的共同帮助下,晕倒的小伙慢慢恢复。

有网友辣评:一看这万能刮痧,就知道大哥肯定是浙江人!

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(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)推拿科董贻奇主治医师说,江浙一带对“刮痧”情有独钟,还真不是没有根据。祖国医学中,《急救痧症全集》中就有记载:“苏、扬、杭、绍风俗,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抉其咽喉两旁及项下胸前菊花样,谓之提痧。”

通俗来说,就是在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,用手指揪扯皮肤,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“痧”即“痧象”,是指人体局部皮肤经过器具刮拭或手法刺激后,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,如红色粟粒状、片状潮红,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、血泡等。

中暑的患者一般会出现体温上升、心跳加速、大量出汗、脸色苍白、虚脱、肌肉松软、头痛、头晕、胸闷、恶心、呕吐、皮肤或肌肉疼痛等症状,更严重者会抽搐、昏厥、大小便失禁,甚至丧失意识或危及生命。

传统医学中认为,刮痧有活血化瘀、舒经通络的作用,在治疗过程中,刺激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,增加人体组织血流量,使施术部位皮温升高,从而起到活血除瘀的作用,能够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,缓解肌肉痉挛,同时又可以促使体内分泌内啡肽等神经体液镇痛因子,因此用于缓解中暑、急慢性疼痛,缓解感冒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积食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作用。

刮痧需要使用刮痧板进行操作,根据需要进行操作部位的面积等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刮痧板,然后蘸取适量水或润滑剂,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刮痧治疗。

一般我们祛暑在背部进行刮痧,背部由上向下刮拭。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,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。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,用补法,不可用力过大,以免伤及脊椎。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,背部两侧可视受术者体质、病情选用补泻手法,用力要均匀,中间不要停顿。

如果没有刮痧板等器具,我们也可以使用手指进行揪痧,将中指及食指弯曲呈钩状,蘸取适量水后夹起一部分皮肤向前揪,然后迅速放开,依此手法反复操作,至施术部位皮肤发红或发紫发黑但皮肤无破损的程度。但要注意以下事项:

1.痧痕消退时间因人而异,一般5-7天,在前一次痧痕没完全消退前,不要进行下一次治疗。

2.过度饥饱、过度疲劳或体质较为虚弱者,不可接受重力、大面积揪痧或刮痧,否则会出现虚脱的情况。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、肝肾功能不全、全身浮肿者、孕妇等人群禁止揪痧或刮痧。

3.眼睛、口唇、舌体、耳孔、鼻孔、肚脐等部位禁止揪痧或刮痧。急性扭伤、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揪痧或刮痧。

4.有出血倾向者或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,不要揪痧或刮痧,这类患者所产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。

5.进行操作的部位有疖肿、破溃、疮痈、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禁止揪痧或刮痧,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。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揪痧或刮痧。

猜你喜欢
热点新闻